病理医生:显微镜下捍卫医学之本

浏览:596发表于:2023-04-04 10:01:39

病理医生:显微镜下捍卫医学之本

 

2020年09月17日14:11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在医院里,有这样一群神秘而特殊的人。他们经手感染物,时刻饱受福尔马林侵蚀健康的危险;他们几乎不与患者直接接触,却可以透过显微镜片,看到患者及家属正在经历的生死挣扎和喜怒哀乐;他们没有掌握生与死的能力,但从他们手中出具的每个结果,都可能是病人生命的分水岭。这群人被称为“医生的医生”、“生命的法官”。他们就是一群藏在临床医生背后的“幕后英雄”——病理科医生。

无声的诊断 最不为人知的医生

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临床病理科位于医技楼四层,与门诊楼里人群熙攘相反,这里没有进进出出的病人,也没有机械的叫号提示,安静得让人忘记身处医院。

8月28日上午10点,科主任办公室里的周素娟端坐在显微镜前,认真阅片,显微镜旁的托盘里,几十张病理切片整齐摆放着,像列队的“士兵”,等待着“长官”的检阅。阅片报告结果是炎症还是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直接决定着患者的治疗方案和其未来的命运。

 

作为大型综合医院必不可少的科室之一,病理科的主要任务是承担病理诊断工作,为临床医生制定科学的诊疗方案、评价疗效以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对于病理诊断的作用,周素娟做了个直观比喻:“临床医生犹如‘隔皮猜瓜’,根据影像学等检查手段结果猜测西瓜是红瓤还是黄瓤,而病理科医生就像是用刀子将西瓜切开,更直观准确地看到西瓜的颜色,并将信息记录下来传递给临床医生。”

身为病理学科主任及决定患者后续治疗方案制定的首位诊断医师,周素娟责任重大。

由于病理医生需进一步确认的疑难病例都要周素娟做最后的拍板诊断,因此她严格要求自己给出的每一个诊断必须做到精准。从事病理工作20多年,周素娟时常以科室为家,与显微镜为伴,医院夜里骤亮的灯火总少不了病理科那一抹黄。勤奋刻骨、潜心钻研,多年的积累沉淀让周素娟总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她像一把利刃切开病因,为治愈患者指明方向。

2011年,周素娟遇到一位70岁股骨头坏死的老人。因无法正常行走,家属将其送往医院骨科行股骨头置换术。术前穿刺活检时,周素娟在股骨头组织中意外发现了甲状腺组织,细心的她深度怀疑是甲状腺癌转移至骨头,于是建议病人做甲状腺b超,结果发现恶性病灶。病人行甲状腺切除术,原发病灶在甲状腺,为甲状腺滤泡癌。这一纸诊断彻底改变了临床医生的治疗方向。老人获得了精准救治,并康复了十年之久。

“病理医生差之毫厘,临床诊断就会谬以千里,给患者带来的伤害都是难以弥补,对肿瘤患者更是决定生死。定要做到练好读片基本功、疑难病例多请教、与临床科室多沟通,切忌一叶障目。”这是周素娟对年轻病理医生常说的话。临床医生在台前与患者面对面,病理科医务人员则在幕后与患者心连心,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患者提供最精准的诊疗服务。

 

医生的医生 漫长修炼造就火眼金睛

“乳腺组织一个,大小2.5*2.2*1.2cm,上附缝线,切面见一结节,大小1.6*1.4*1cm,界清,切面灰白,质中,周围乳腺淡黄、灰白色,质软。”这组精准描述在病理科医生孙小美取材时脱口而出。取材完毕,孙小美继续将这块组织放到零下25摄氏度的冰冻切片机进行冷冻。十几分钟后,由技术人员把冷冻好的标本切成厚度为5微米的切片,进行染色。五分钟后由周素娟、孙小美共同裁决的结果出炉——乳腺纤维腺瘤,属于良性病变。皆大欢喜。等候在手术室外面的患者家属对主刀医生连声道谢。他们并不知道,女孩的乳房得以保全,是未曾谋面的病理医生作出的诊断。

 

术中冰冻切片是病理科最具挑战性的工作。病人躺在手术台上,手术医生停下手术,病理医生需要在30分钟内快速发出病理报告,为主刀医师提供手术方式、切除范围等参考。

短短30分钟的命运诊断,考验着病理医生“十年磨一剑”的功力。

从病理科班毕业的孙小美,从事病理工作7年。她时常面对切片,通过肉眼就能直接发现问题,这并非她好运总能碰到“简单”的切片,而是一日日挑灯夜读和一张张切片分析的积累后练就的一双“火眼金睛”。步入大学至今的十多年间,孙小美几乎每日与桌上枯燥厚重的病理专业书及显微镜为伴。“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因此走上这条路,就得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去除杂念、心无旁骛才会学有所成。”

一名合格的病理医生一般需要3年住院医师培训,完成规定培训项目才能有从业病理医师的资格;从毕业后到独当一面,至少得10年以上。在要求严格的大医院,只有副主任医师或以上级别的医生才有资格在冰冻报告上签字。“要握住这把签字笔,至少需要历练15年,远比其他临床科室的医生成熟时间长。”孙小美说到。

若说病理医生修炼10年才能有所沉淀,病理技师也同样如此。 “一张病理切片制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医生的视读与判断。单看切蜡片这个机械又简单的动作,每个的执行结果都不同,十分考验技术人的综合能力。”2002年就从事病理技术的张丽琴是病理科的资深技术员。她表示,病理是诊断金标准,病理技术就是诊断的灵魂。一张优质的病理切片需经过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脱蜡、染色等40余道工序。除少数工序是依靠现代化仪器来完成外,其余全靠医务人员手工操作,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因此,耐心、责任心十分重要。

 

张丽琴介绍,各种人体组织送到病理科,经病理医生取材后,技术人员对其补充固定、脱水、包埋、浸蜡,接着把组织切成4—6微米厚度的切片。切片后,经过捞片工序,技术人员将切片贴附在玻璃片上,再经脱蜡、染色等流程,最后才制作成在显微镜下观看的病理切片。整个过程需要2天,这期间病理技师、医师既各司其职,又团结协作,可以说,每一张切片都凝聚着病理科团队的心血。

生命的法官 在压力下寻找“真相”

病理科医生做的贡献鲜为人知不说,还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这一点病理医生汤艳婷深有体会。

拥有10年病理诊断经验的汤艳婷此前是一名新生儿科医生。作为一名“半路出家”的病理人,汤艳婷直言:病理入门,太难了!

“在新生儿科考验的是医生的急救处理与患者家属沟通能力。而病理不同,要将人体解剖学了然于胸,动用知识储备才能把诊断弄清楚,不仅耗时,更是费脑。

 

世人常为病理冠上“诊断金标准、诊断最后一道防线”等标签,给病理医生增添了不少压力。汤艳婷拿起手边69岁肠癌患者的病理报告继续介绍,这位刘姓大叔术中经过肠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肿瘤恶性后,外科医生进行肠癌根治术后,病理医生还需全面取材、阅片,判断肿瘤的分型与分期,及进一步免疫组化及微卫星等检测,为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等提供更多的帮助。作为医生救治的“导航仪”若出现差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救治方向和治疗成效。

由儿科医生转型病理人后,心态变化十分重要。汤艳婷说,哪怕遇到“游离难辨的人体组织”、福尔马林浸泡几乎变形的标本,也不能慌张,要沉着应对每个环节。

“病理医生最怕的是对疾病认识的不够全面。”同为耳鼻咽喉科转型的病理医生宁佳羽表示,病理诊断不仅需要专业严谨的工作,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不同医院仪器检查的结果可以互认,而病理检查报告却不行,就是因为不同病理医生对同一患者的疾病,可能会作出不尽相同的判断,然而真相却只有一个。

病理资料需要长期保管,因此对于病理医生来说,风险是长期的。“随着病理技术的进步,很多以前难以确诊的病例现在都可以明确诊断,对病理医生而言,我们的诊断需要‘终身质保’,要经得起时间的推敲。”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疾病的精细化分类和精准治疗,病理科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也愈加突出。毫不夸张地说,一所医院病理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医院医疗水平的高低。因此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生命法官”十分不易。(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供稿)

 
(责编:许晓华、崔元苑)